人工智能推动下的社会信用系统,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社会推动者,其最终可能会变得非常严格。芝麻信用技术总监李应云也曾表示,在SCS系统下,可以通过购买来判断一个人。
芝麻信用技术总监李应云将这些看作是积极的事态发展,鼓励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承担更大的责任,以便获得一个积极的公民评分,即成为“值得信赖的”。
然而,用大数据检测用户行为是有失偏颇的。如何定义人们的日常行为?人们做许多事情可能基于不同的原因,如果情况不理解,就会存在被误解的可能。
即使是一个只有少数数据点的基本SCS系统,也可能描绘出一幅非常不准确,不完整的图片。比如,你可能正在玩游戏10个小时,如果算法说你闲着,这可能会错过你玩这些游戏的原因。也许你是一名工程师,你正在测试他们。但系统认定你为闲人,而这却是你的工作。
因而,这就不得不谈及大数据环境下的构建诚信体系中的问题。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柯鸣总结了目前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了目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较高难度的大数据获取
随着社会的基础信息搜索和信息共享机制的改变,大数据难以完全支撑有所信息的获取。比如,以水电煤气为代表的基础信息、个人社保公积金以及教育、住房、司法系统尚未完全联网,底层数据缺乏;另一方面,支付、社交等信息依然呈现出彼此封闭和割裂的状态,互联网巨头拥有着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使得一般数据获取的成本大大提高。
2.大数据模型可行度存疑
个人信用的大数据获取模型必须建立在数据有效、充分抓取的基础上,这需要实际应用中的不断修正和检验。而在实际落地过程中,由于应用时间较短,缺乏历史数据的参考,目前的大数据模型依然存在着数据不足、缺乏检验等问题,在落地过程中依然需要时间。
3.网络大数据应用范围过窄
从目前来看,用户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这在实际应用中把较少使用或不曾使用网络服务的群体排除在外,比如老年群体以及偏远地区群里等。而这在大数据评估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忽略此类群体的情况,不利于刻画社会群体的“用户信用画像”。
总之,AI加持下的大数据信用系统确实能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但是大数据能够收集个人日常失信行为,但并不是说这些失信行为就要被公布于众,哪些行为需要公布,哪些不能公布,这都要有一个准绳。
此外,在个人诚信档案使用中也应该分领域,比如有些领域可以阅读完整的信用档案,有些领域则不能阅读完整档案,需要对阅读权限进行分级,可以建设一套与之相应的信用评级系统。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当《黑镜》中的AR评分照进现实,个人信用的评估一定会再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文章TAG:扣分 评价 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