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业影片和艺术影片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
两年前,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排片量仅有2%,上映一周只获得了300万的票房,知名制片人方励为求排片选择下跪;一年后上映的纪录电影《二十二》票房过亿则出乎所有人意料。
尽管两年来艺术影片的市场接受度在逐渐提高,但文艺与商业之间依然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许多优秀的文艺影片、纪录片被良莠不齐的商业影片所淹没,鲜有人欣赏,多数艺术影片仍难逃有口碑无票房的宿命。像《芳华》一样能受到商业院线和电影市场眷顾的文艺片实属少数,《不成问题的问题》、《相爱相亲》等高口碑影片在商业院线的排片寥寥无几,短短数日。
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些能在商业院线出现的艺术影片也是少数,《我的诗篇》的导演吴飞跃的新电影《村戏》正因商业院线不待见而选择了点映。另有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影片共有970部,但仅有412部进入了商业院线放映。
商业影片与艺术影片待遇如此悬殊是何缘故?是资本逐利,更愿意为了票房迎合大众口味投资偶像影片、好莱坞特效片,院线为盈利更倾向于放映商业影片;也是劣币驱良币的环境下大众电影审美培养匮乏。对此,优秀电影导演们只能摇摇头、哀叹一句“这届观众不行”。
可悲,艺术影片之困,也困住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脚步。可幸,尚有许多怀揣电影梦的有识之士为此在努力,其中就有木槿校园影院的创始人叶少翔。
叶少翔与木槿校园影院:追梦人的不破不立
比达咨询发布的《2018第一季度电影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电影观众的年龄集中在19-29岁,另外一组数据则指出学生群体往往能占到电影院观众中15%及更高的比例。青年群体不仅是电影的主要消费者,当冯小刚、陈凯歌等第五代、第六代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影导演逐渐老去,冉冉升起的青年导演也是电影行业未来潜在的变革者,青年群体的电影美学培养迫在眉睫。
“青年人是中国电影的未来,我觉得应该从同龄人入手,培养他们的审美品位,更好的电影消费习惯,培养更优秀、更专业的电影人才。”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的叶少翔,把目光投向了校园。这位从古城西安走出来的年轻小伙,怀带着古都的气质,也怀着让中国电影辉煌的抱负,创立了首家面向高校大学生的木槿校园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