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天气绕道谋上市?资本市场不相信

墨迹天气绕道谋上市?资本市场不相信

企业多元化可能有两个结果,即多元优化和多元恶化,企业级气象服务的未来会走向何方?这一点谁也不知道。墨迹天气的新故事需要通过业绩、规模、占有率等因素体现出来。况且从2C到2B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像腾讯这种级别的企业在2B市场上也受限颇多,质疑声云云。

在外人看来,墨迹天气去年上市搁浅,今年企业级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响,这里面有没有泡沫?墨迹天气到底有没有做好准备?是否只是上市路被堵后的不得已而为之?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数据进行检验。

*基因论下的不确定性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他把公司基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工程技术基因,代表公司有谷歌、百度、微软;第二类是产品基因,代表公司有苹果、腾讯、Facebook;第三类是销售导向基因,典型的是阿里巴巴。

而墨迹天气方面,如果以基因论概之似乎应该算是产品基因。

只说2C的墨迹天气,这绝对是款成功的产品,在覆盖率上领跑行业。但技术实力强如腾讯也一度背上没有2B基因的评价,墨迹天气能做好2B业务吗?

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消费互联网时代,产品讲究"单点突破",然后再逐渐摸索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即可。但这一套逻辑放在企业级市场却行不通,2C产品开发惯性思维的弊端也会逐渐放大开来。企业级用户在采购过程中会更加谨慎理性,而且大多数2B的产品定位、用户需求都非常清晰。看似更加聚焦,但这里面却牵扯到了一个专业性问题。不了解行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就做不出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由2C到2B,墨迹天气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这一点似乎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天花板的不确定性

行业天花板,一方面体现在服务和数据上。

国内方面,根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到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

但根据《气象法》的规定,中国不允许非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经济,也不允许私人采集气象数据,从法规层面上就限制气象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气象观测数据并没有充分公开,即便允许设立私人气象公司,它能提供的服务也非常受限。

而这似乎也决定了,气象经济的"掘金者"们可能很多服务可能很难提供给企业级客户。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墨迹天气获取的气象数据是通过与北京气象局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来获得,而境外数据则是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合作。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当中,算法、算力、数据,也只有数据被认作是真正的壁垒。况且开源文化也成为互联网时代非常鲜明的特点,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开源已经成为诸多头部科技公司眼中的共识。

从这个维度来看,即便墨迹天气率先展开布局了,但现在技术公司这么多,它所创造的安全区壁垒又有多深呢?你能同相关气象机构合作,别人也可以。

另一方面,行业天花板体现在自然规律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记者提出的"天气预报不准"这个问题时讲到:"有些地方是监测死角,仪器探测不到,探测的分辨率也不够。探测不到,分辨不出,你怎么能作预测?更何况,自然界里面还存在偶然性,偶然性是报不了的。"

人类在气象相关的仪器检测技术层面不断取得突破,但仍有许多不足,这些不足恐怕没有一家气象公司敢拍胸脯表示自己能解决。而且就像曾庆存院士提到的"偶然性",如果因为"偶然性"给企业客户造成损失,那这损失应该让谁买单?

事实上,2B业务墨迹天气其实很早就有,只不过今年给人的感觉声音变大了些。

距离去年上市被否已经过去一年了,国人喜欢讲究"好事多磨"。如果墨迹天气2B业务能不断开花结果,创造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而圆了自己的上市梦,这也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事。但现在来看,墨迹天气的"B计划"好像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这似乎也让墨迹天气的上市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文章TAG:市场  资本  上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