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玩具的产业链很长,包括故事形象、创意设计、生产制造、渠道销售几个环节,然而,国内智能玩具的产业链往往在第一环就会出现问题——厂商在选择IP形象时背负着早教的包袱,“性格缺陷不要”“战斗形象不要”“不好看的不要”,由此,国内的玩具IP往往都具有以下几个共性——正面、温和、不具有复杂的故事性。所以,市面上的IP形象十分单调和同质化,除了羊、熊、狗等机器动物形象,拟人化形象几乎没有。

当然,也有玩具企业想要改变这一现象,打造自主IP,以美盛文化为例,为了实现向IP和泛娱乐行业转型的战略,2016年末,美盛文化斥资2.175亿元收购同道大叔母公司72.5%股权,但至今,美盛还没能好好地整合消化这一国民IP,在转型之路上也没能再向前迈进一步。

国内企业囿于IP单调的困境,国外企业IP玩具的智能化商业之路在中国也是“水土不服”——芭比娃娃的母公司美泰在中国表现得十分积极,但IP加持的“全息芭比”以儿童玩具之名,行语音助理之事,在智能玩具市场显得不伦不类,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最后,智能玩具在维修、养护服务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智能玩具生产厂商还保持着传统玩具生产的想法——一次性买卖,将玩具卖出去后,因为孩子较强的破坏力,后续服务几乎可以省略。但智能玩具集合了智能芯片、创新材料等,成本较高,父母对其使用持久的期待值也会较高,行业不得不重视智能玩具的维修和养护。而这,也不失为一个创业机会,相信在行业快速发展到一个体量时,智能玩具的维护市场容量会相当可观。

爆发之前,智能玩具首先要拷问自身定位

根据《Creativity Reasearch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显示,从1990年以来,孩子们的智商得分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创造力的得分却在急剧下降,在孩子到六年级的时候,这种下降就到达了最低点。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优秀的智能玩具,不是把智能玩具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创造智能,乐高就曾经出品了一套编程玩具套装,并获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而目前比较普遍的儿童机器人,已经从传统的、以娱乐为主的功能目标中脱离出来, 充满了填鸭式的教育功能。此类机器人往往营销噱头大过产品实际价值。目前我们看到许多儿童机器人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会突出机器人的替代作用,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人的陪伴和老师的教育都是无法取代的。

此外,玩具的消费者除了需要快乐的儿童,还有一群特定的消费对象——“大童”群体(即生理上已成年,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和收藏爱好者。面对这类消费者,去谈教育、谈陪伴就有点啼笑皆非了。

当然,企业将智能玩具定位于“教育产品”也是能理解的,与传统玩具相比,智能玩具大多以科技含量高、可玩性强、内容丰富为卖点,更兼价格高昂,所以其购买更多是由家长主导,而非真正的使用者——孩子所提议购买。购买决策者和使用者的分离使得厂商只能“分裂性定位”——明明是玩具,却成为了早教产品。目前来看,厂商需要平衡父母和儿童的诉求,用尽可能低的技术和生产成本去做出想要的创意概念,让产品处于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

结论:

总的来说,智能玩具市场的风口已经越来越明显,而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需要整个行业协作解决。但是,不论如何,靠有趣来取胜,才是国内厂商正确的道路。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工具  早教  智能  玩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