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以为这两个案例只是极端,实际上不少人在买茶饮、买药品、买卫浴产品时,已经成了线下门店们眼前“行走”的数据。而这种悄无生息的渗透,才让人心惊:当某一天你走进店里购物,发现无人接待,或许背后就是因为你已经被标记为“低消费人群”。
当然,更大的风险还在于围绕人脸信息产生的灰色产业链。一位专业人士表示,“我们在各个地方的消费记录,人脸识别作为一个接口,通过点和面的方式就能把所有的信息结合起来…这带来的后果轻则是发精准广告,重则有心人在背后可能会‘撞库’,将你的账户信息、人脸信息一对接,我们的财产安全都可能有很大的隐患”。
从目前来看,人脸识别所带来的隐患,技术上和规范上都是无解的。用户可以增强隐私保护的意识,拒绝授权各类APP,但摄像头悄悄收集他们的人脸时,他们是无意识的,而即使明文规定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似乎也无法阻止企业追逐数据收集背后的利益。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除了能让身份验证时更加便利,人脸识别看似并没有更深的价值,比起它潜藏的危机,这点价值更显得不足为道。所以说,我们该如何对待人脸识别技术?任由人脸识别落地到更多的场景,还是将人脸识别约束至非商业范畴?
在越来越严重的隐私泄漏事件曝光后,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应该被尽快提上日程。
今年,3·15“有惊无喜”地又过去了,我们逐渐意识到,这场晚会所带来的影响力正在削弱,但即使如此,作为今年最有价值的话题,借助人脸识别收集信息被曝光,终究是件好事。
但偷脸贼会因此消失吗?在利益面前,也许我们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这场战争,与你我息息相关,无人可以幸免。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章TAG:人脸识别 隐私 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