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术还未成熟,就被用来“薅羊毛”了

文|余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19世纪9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一直想弄清楚为什么现有的科学公式都不能解释热物体发生热辐射的现象。在1900年他提出了一种能对热辐射进行准确描述的新理论,但这个新理论并不完善,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概念,才能解释这个新的理论。所以普朗克又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热与所有其它形式的“能”是可分的,它是以小的集束形式向外发射的。普朗克将这种能的集束称之为“量子”。“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多少”。量子理论在当时太具有革命性,以致物理界多年没能接受。甚至普朗克本人也对这种设想产生了怀疑,而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寻找替代的理论,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一批科学家门使用量子理论完成其他研究后,如爱因斯坦用量子理论去解释一种叫做光电效应的现象,玻尔在运用量子理论成功地研究出一种描述原子结构的新方法,量子理论的概念才被广泛接受。

就在上个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制出一种“量子透镜”,由硅膜制成,比人类头发丝薄100倍,可能有助于实现量子信息快速可靠的传递。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中国博士生王凯是论文第一作者。“量子透镜”并非是使用量子技术的制成的一种新型透镜,也看不见宏观物体所呈现出的像,“量子透镜”的作用是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便捷的来获取量子中所包含的信息,使得量子信息的传递更具稳定性。正如王凯所说“虽然该研究不直接针对量子计算平台本身,但其对量子信息的传输具有一定意义”。这项研究使人类在探索量子科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小步。

在量子技术上,中国或有说话权

中国的量子技术有多牛,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用一句话概括“沉寂了一千年,量子技术使中国重回发明创新之巅”。

2016年8月,中国将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上天,当时这一事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1年后的2017年8月,“墨子号”首次实现了1200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及量子密匙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任务后,才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哗然。凭借这一技术,有中国“量子之父”之称的中科院潘建伟院士入选了由《自然》杂志推选全球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以及《科学美国人》评选的“2016年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新技术”,这也是唯一一项北美之外的技术入选。

我国量子通讯技术在国际上基本已经“遥遥领先”,目前全国境内已经建造了数百个基站,再配合卫星和传输光纤,现已开通了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未来中国将会拥有一个覆盖全国的量子通讯网络。量子通讯对于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比较目前其他的通讯方式而言已经高了不止一个档次。2013年美国爆出的“棱镜门”事件,想必大家也都还记得,不只是美国公民,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处在美国天罗地网般的棱镜监控中。再加上近两年,时不时爆出的苹果手机用户资料泄露、facebook用户资料泄露等事件,而量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规避这些监控和风险,往高了看,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往低了看,也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量子  创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