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峥很早就成了布尔乔亚式的人物。在杭外,课堂会放美国大片,这些片子在外面的电影院都看不到。而90年代初,他们就有了外教,有出国做home stay的机会。这让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早,程度也更深,“比其他同龄人要更liberal一些”。所以你也别奇怪,为什么拼多多的老板能全程用流利的英语去上海敲钟,而他的消费者可能连普通话都还分不清前后鼻音。卖的东西低廉并不代表老板不是喝咖啡的。

外界对杭外人的普遍评价是“非富即贵”,类似“年薪百万也不算混得好”的标题频繁出现在杭外家长的帖子里。别的孩子还在纠结去哪个省上大学时,杭外的孩子已经在比拼谁收到的世界名校录取通知书更多。

杭外人的机会比普通学生多了很多,但争议也很大。这种教育实验,说白了是顶着公办的牌子,干着民办的事,利用行政优势掌握了大量特权。

这种矛盾和分化直到现在也没有缓和,城市的孩子享受着越来越丰盛的优质资源,农村的孩子已经远远输在了起跑线上。

刘强东在龙镇中心小学读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布置过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老师神情严肃地告诉他们,400字左右的意思是,不能左,也不能右,必须是400字。所以老师改卷也没看内容,直接把每篇文章的字数数了下,发现没人符合要求,所有人零分。

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干脆自己动手,写了篇范文,要求所有人背下来。后来一位同学发现老师的范文是401字。作为班长,刘强东不敢有丝毫懈怠,带着全班同学数了三遍,的确多了一个字。老师看了半天,淡定地掏出笔,划掉了文中一个“的”字。

这样的教育风格,是黄峥远远不能想象的。黄峥赶上了好时候,从杭外毫无意外地保送进浙大混合班,从一个富矿掉进另一个富矿。混合班是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前身,进去的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受到各种优待。前两年不分系,学基础课程,但每个学期淘汰一批,下放到各个系里,剩下的在两年后自己选导师、进实验室。

这是输给同龄人系列的浙大版。黄峥很快获得了Melton Foundation基金会的资助,这个基金每年在国内只有5个名额,免费给获得者提供电脑和网络,提供海外当交流生的资格。

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和高度。这也是刘强东从小想着走出去原因,决心“做出海蛟龙,不做南河刀鳅”。后来,赚了钱的刘强东很快就去了美国,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而这些都是黄峥在十几年前就做过的事情。

刘强东甚至把中学同学的孩子和他资助的贫困学生,接到北京过夏令营。他邀请京东的管培生去他纽约的家里做客。就像他当年站在灯火辉煌的南京金陵大厦楼下那样,对于一个没有见过电灯泡的宿迁少年,那份震撼和冲击刻骨铭心。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强东暗暗发誓,去大城市,娶南京媳妇。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刘强东  创业  丁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