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微博时,偶然看到一张图片,最大的圆圈代表人类所有的知识,而我们从小学初中、本科、硕士在到博士,不同颜色代表每个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然后从大学开始,每个人都开始有自己的“专业”,我们穷极一生,可能就是在学习一个或者几个专业的知识。

观点:碎片化社交媒体形成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喜忧参半

是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学会而且做好,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和

观点:碎片化社交媒体形成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喜忧参半

除此之外,还有微博日榜、周榜、年度新闻关键词等,对于这些话题。一方面,是不同观点激烈的互喷,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另一方面,我觉得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比如某话题是“卫星成功发射”,网友在看这个新闻热点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就学习到了有关宇宙、太空、卫星的基本常识。拿最短的碎片时间来谈,5分钟,可能就是上个洗手间的时间,我们可以看1-3篇文章,十多篇热门新闻,或者几十条朋友圈。如果没有智能手机,我们这个5分钟,可能就只是发呆了。有很多人叹息,现在国人阅读量太少了,那说的是读书的数量比较少,其实我们的阅读量一点都不少,如果查看消息、刷朋友圈、微博看新闻等所有都算起来,我们每天阅读平均字数应该超过3万字,按照一般的图书20万字来算,你一周时间的阅读量就相当于一本书了,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碎片化社交中的人类社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然这本“书”肯定也是有价值的,什么价值呢?举个例子吧。近几年非常令我有感触的是,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高铁霸座、抢公交车方向盘等热门案件。

观点:碎片化社交媒体形成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喜忧参半

说实话,这些霸座抢方向盘行为我之前从未如此了解过,通过最近几年网上的热搜才见到真人真事的,当时第一感觉就是震惊“现在居然还有这么低素质的人存在?”。这些热点事件的天然就是好的教材,它的教育意义,比师长苦口婆心教育晚辈,走到社会要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这些话的效果要好得多。

观点:碎片化社交媒体形成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喜忧参半

这张图片的基础部分还是文章开始提到的那张图,假设这是一个本科生,毕业后,他经过每天的碎片化社交,他的知识体系可能是那条黄色的折线,红色的线圈代表他同学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他有一些知识点比较优秀,甚至堪称鹤立鸡群,有一些知识则比较落后,但是他的整体知识储备和上大学时期相比,应该是增加了的。但是这个图是完美状态下的理想图,我们不能忽视两点:一是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好恶分明,扬长避短。二是如今社交

观点:碎片化社交媒体形成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喜忧参半

震惊吧,他不仅能知道你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知道你有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将它们精准推送给你。碎片化

观点:碎片化社交媒体形成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喜忧参半

图中黄色曲线才是一个人真实的知识体系,他有一些知识经验比较优秀,甚至堪称鹤立鸡群,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往往是“扎堆”出现,有很多兴趣点是相关联的。比如一个人看过《血色浪漫》一书,可能会被书中观点影响继续去看《在路上》,更向往不断挑战、不断尝试的生活状态,可能会爱上旅居,成为旅游达人。有的人爱看《盗墓笔记》,可能会把《鬼吹灯》《茅山后裔》等等有关盗墓及其相关题材的书都看了,甚至会成为一个考古专家。但是与之相反的,有一些他讨厌的知识不仅大幅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甚至都退化了。举个例子,某个天天只痴迷研究各种武器的军迷,他可能对烽火连天的战争充满了向往。而另一个军迷,同时他也是医院的保安,每天看到各种伤残病痛,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战争的残酷,而不会成为一个好战分子。这种严重偏科知识体系的人,往往会形成某种极-端分子,不会理性看待问题,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我觉得这会成为碎片化社交生活和智能推荐背后的隐忧。
当然,碎片化知识体系利大于弊,整体上我是看好的。
文/赵宏民 一篇网络创始人

文章TAG:知识体系  媒体  社交  社交媒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