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得越高,摔的越重。”
这一年来,小米集团的股价走势正在践行这句民间谚语。
当初小米上市之际,估值不断被炒高,自从最后一轮融资的460亿美元估值过后,小米估值先后出现750亿美元、1000亿美元、2000亿美元几个版本的传闻,俨然和BAT有分庭抗礼之势。对于这些高企不下的估值,小米方面不置可否。
2018年7月9日,小米赴港上市,在全民关注中迎接大考,然而首日破发交出了一份糟糕的答卷。当天小米开盘价报16.60港元/股,较发行价17港元下跌2.35%。按此计算小米市值约为3714亿港币,兑换成美元约为470亿美元。
时至今日,整整一年过去了,小米公司主要业绩指标取得了喜人的增长(备注:小米集团在2018年全年营收1749亿元,同比增长52.6%,调整后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9.5%。),股价却依然跌跌不休。2019年7月9日收盘后,小米股价报收9.5港元,市值为2283.78港币,兑换成美元约为292亿美元。
按此计算,小米市值几乎接近腰斩,不但没有触底反弹,反而不断探底,阴霾不断。
对于小米股价的糟糕表现,业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小米主要营收来自于硬件,股价自然无法支撑其互联网概念的定位”。
我对这种观点不太认可,我们可以看苹果公司的财报,苹果主要的营收也是来自于硬件业务,而非应用商店或者流媒体等互联网软件服务,但不妨碍苹果市值登顶全球第一。
2019年7月8日晚间,我在接受《时代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谈了我的一些观点看法。在我看来,小米股价表现疲软,除了自身因素,也受制于大环境不利因素影响。这一年来中国主要的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百度、腾讯、京东、微博、爱奇艺等,大多在不同阶段市值出现了大幅度波动,甚至腾讯这样的企业短期内市值蒸发超过1万亿港币。
现在综合各方的表现来看,中美贸易大战正在缓歇,大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在过去,小米等科技企业真正迎来了触底反弹的时机。放到小米自身来看,小米还有三个方面的利好因素,刺激其业务增长的同时,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利好因素一:“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多个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这几年伴随着“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利好东风,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全球经济市场中一道亮眼的风景。他们输出资本和业务的同时,也输入中国智慧和企业平台能力,为全球经济的高效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文章TAG:股价 因素 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