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营销的范畴里,营销创意通常是引爆用户情绪,扩充品牌流量池的有力武器。

何为好的创意?好的创意是在特定场景下营销的艺术化表达,前提是特定场景。所以,好的营销和特定场景是不可分割的。举个例子:

木心曾评价《红楼梦》里的诗艺术性高低时,将“红诗”比喻为水草。水草放在水里摇曳生姿,捞出水面后,就失去生机不再好看。而“红诗”放在故事情节里就是好诗,单独拿出来就显得普通。

红诗之所以要放在《红楼梦》故事中来品读,是因为红诗需要故事作为场景,从而凸显其艺术价值。可见场景和内容互相映衬,才能让目标受众对品牌产生深切的感受和牢固的记忆。

而在当今的时代中,营销场景更加多样,意味着原来的广告创意已经失去了魅力和效力,再加上受众注意力分散,精心设计的品牌创意可能会被淹没在超量的信息中,因此创意驱动的优先级要排在场景驱动之后。

由于场景对营销效果有更直接的影响,所以场景成为重要的营销资源,成为各大品牌和广告主抢占的入口。比如小爱同学,天猫精灵,小度音箱等智能硬件赛道的争夺战,背后体现的是消费场景对于智能营销的重要性。

再比如,一名用户从北京飞到上海,下飞机打开手机的那一刻,刚好收到滴滴打车发来的打车优惠券、附近餐馆或酒店的信息,这里运用到了LBS技术捕捉到用户所在的场景,并在最恰当的时机完成一次营销转化。

在场景的布局上,老牌互联网巨头都很有各自的一套,无论是阿里妈妈、腾讯云,还是百度营销,都是利用自己的产品生态矩阵对各个场景分发推广信息,实现品牌到用户的多场景“输出”。

对流量平台来说,不同的场景是转瞬即逝的,也是千人千面的,智能营销对用户的场景信息进行及时精准地捕捉,才能让营销内容的“输出”切中要害,这也是智能营销之所以智能的重要体现。

智能营销能破解莫拉维克悖论吗?

智能营销对品牌方的正面作用显而易见,理论上来说,随着IoT、AI、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消费场景越来越多元,受众的画像数据越来越丰富,算法算得越来越准。

那么,智能营销能够把消费者的所有需求都猜透吗?向善财经认为,不必过度神话“精准”带来的短期利益,而忽略营销活动真正的根本价值。

基于“个性”和“人性”视角对智能营销反思,不难发现,如果千人千面的需求得到了充分而精确的满足,消费者就再也没有共性的POI,因为更加原子化,也更加孤独,需求似乎更加难以满足。

从宏观上来看,以智能营销为品牌策略之下,力求满足多样和多变的用户需求,会导致供应链、生产线逐渐柔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产成本可能会增高,对品牌方来说,其品牌市场的增长会呈现亚线性曲线。

也就是说,随着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大,边际成本递减可能没那么明显,智能营销反而降低了品牌的上限。

另一方面,用户的个性需求一旦被很好地满足,可能会有更加复杂多样的需求产生。所以,智能营销可能会导致营销的难度与日俱增,营销的成本也随之高企,如果不进一步扩大营销开支,就不利于品牌力的进一步塑造。

从这两方面来看,过度的智能营销,是不是会缩短一个品牌的生命周期呢?

事实上,有些时候,消费者并不介意商品未能恰到好处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盲盒经济的火爆,证明不期而遇的惊喜也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

再比如,苹果公司最初推出iphone手机时,并不在乎用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在乔布斯看来,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事实证明乔布斯的判断是对的。

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和他的团队在1980年代提出了莫拉维克悖论:“和传统假设不同,对计算机而言,实现逻辑推理等人类高级智慧只需要相对很少的计算能力,而实现感知、运动等低等级智慧却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

莫拉维克认为,“要让电脑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让电脑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从今天智能营销的发展来看,莫拉维克的预测似乎有些保守和悲观,但智能营销很可能存在着局限性。客观地讲,品牌方应当拥抱智能营销这项技术,但其红利期终究会结束,当这项技术成为普遍的基本工具被应用后,横向对比优势就不存在了。

智能营销只是一种触达和感知用户的双向工具,企业长青靠的是不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把工具当成目的可能会改变品牌初衷定位,从而丧失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每种价值都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特点,有长远战略考量的企业一定要保持危机感,永远不要停止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而新的增长点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之前,很可能会有大量的沉没成本和时间成本。

也就是说,企业必要的战略投入恐怕无法通过用户大数据得出的及时反馈看出成效,从这个角度看,智能营销也是有局限性的。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智能营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