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问题的本质不是提升销量,而是要让企业有健康的现金流,持久地经营下去。“降价”只可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并且是短暂的,甚至有很大概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要找到契合问题本质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此,六个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才有可能找到实质性的解决办法。
找到问题的本质,以本质为目标,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避免盲目的没有头脑的乱撞。投入精力,多花时间,做出的解决方案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工作是忙碌和辛苦的,但却是无效的。作为一心想要长久发展的企业来说,降价永远不是应该被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仅仅是运营过程中的营销手段和工具。
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首先要有找问题的思维,有判断问题的意识。要知道,大多数问题并不是某一项因素决定的,很大概率是多个问题纠缠产生的,所以判断问题,不能仅仅是直观地去找看起来影响最大的那个因素。有的问题很复杂,没有办法抓住主要矛盾,找不到可参考的使用数据,甚至问题很笼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那根线头,无法直接分析解决。
我们可以通过假设,让不确定的问题变成确定的问题,然后从这个假设的确定问题入手,耐心捋顺,将会有可能发现问题的真实原因,逐个解决后,就会发现真实的答案。
其次,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通过结构框架细分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设计成逻辑树,一层层的罗列出来,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
比如“怎么解决新产品销量不理想的问题?”
我们要抓取这个问题的关键词“销量”,那么影响销量问题会有哪些?找到可能影响销量的所有因素(流程、管理、市场、生产、产品、销售、营销等),这些因素就可以组成逻辑树的第一层。
有一点要说明,结构框架要遵循“MECE原则”,也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接下来就需要在逻辑树第一层的问题下面,尽可能多和全的罗列出子问题,子问题之下再子问题,直到没有可罗列的内容为止。随着一个个问题解决,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更清晰地认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假设,影响销量的原因是市场、产品和营销这三个因素。假设这三个因素影响销量的原因是成立的。
1.市场的问题
市场目标是否明确?
与其他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形象是否有差异?
属于自身的优势是什么?
够不够明确,还是模糊不清的?
对于消费者市场的情感诉求、使用场景、人群特征、产品需求等,是否与之契合?
与企业的定位,产品的功能是否冲突,或者是不够精准?
解决的产品市场需求,是真需求还是假的需求?
市场竞争优势是否明显?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能不能从竞争品牌/产品的优势中,找到他们的弱点,从而放大自身的优势?
......
2.产品的问题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产品与竞争产品的差异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优势来解决用户需求问题?
产品的卖点是否切中了用户痛点?
产品的包装、质量、产品的属性、形象、服务等,是否解决了在消费者定位时的情感诉求、使用场景、产品需求等问题?
产品的卖点提炼是否正确,能不能打动消费者?
......
3.营销的问题
营销方案是否能落地可执行?
营销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在品牌/产品策略角度做的策划?
营销方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目的?实际达到了什么效果和目的?
营销方案的效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多少?
......
通过这样的假设,可以从凌乱的线头之中,快速找到切入点。通过提问的形式,建立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逻辑树,然后通过解答和持续提问,找到核心问题,并得以解决。
有一些企业,面对产品销量不好的问题,只会选择加大营销投入,做推广,找明星,打广告,搞促销等等方式,以高曝光手段达到销售目的。销量提高,市场知名度提升后,在这期间遇到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种方法,但却不是最优解。
这种行为没有目的性,盲目行动只会增加投入成本、时间和经历,可能会因此错过重要发展机会,对企业也会产生压力。因为无法确定这种行为是有效还是无效的,是属于赌一把,成则皆大欢喜,败则就地解散。
本文推荐的这种方法,不仅仅限于新品销量问题,即使企业的其他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找到问题本质,迅速锁定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
来源:卢松松博客 QQ/微信:13340454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lusongsong.com/reed/15628.html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