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力事件背后,尴尬的36kr和股权投资的乱象

36kr在宏力事件上摔的大跟头其实颇具典型性。

36kr在股权投资服务对于自身的定位其实还是提供对接的平台,一方面帮助企业发布和公开融资信息,一方面帮助个体投资者建立了解项目和投资的渠道。这也是在线化平台能够做到的信息化层面的传递。

但是在投资市场,一级市场对于买方的判断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但在线化平台,买方能够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平台控制的,如果根据平台给到的信息买方作出投资判断,一切都好那么是皆大欢喜。一旦中间融资方在操作上稍有隐瞒,而平台没有发现看走了眼,导致因为信息问题出现投资争议,那么平台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用自身信誉为项目背书之后,结果出现问题,平台也得起连带责任。

此次的宏力事件,市场对36kr的主要三个质疑点,基本都和信息差异有关。一是该项目在融资后,由最初公告的“定向增发”变为“老股转让”。宏力能源路演材料里,这次通过36Kr设立的定增基金是金盛博基-36氪新三板2号。产品规模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期限为36个月,单笔认购100万元起,委托人不少于2人且不超过200人。管理人为北京金盛博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宏力能源第二次定增到现在仍没有动静,反而转身一变,36kr的投资人当了接盘侠,高价受让了“老股转让”股份;

二是宏力路演时的公司经营数据和最终披露的实际经营数据差距明显,存在虚假包装。在路演时,已经接近年底,其实对于全年的盈亏情况已经心中有数,2014年,公司尚盈利2703.13 万元,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业利润-3362. 01万元;净利润-2676.06万元。等投资人一注资,结果全年业绩突然“变脸”。投资人们认为,36kr的尽调没有做到位,在最起码的审核关没有把住。

三是36kr曾承诺平台会认购1000万份额,后来却无下文,存在误导投资人的嫌疑。不少投资人是因为36kr平台承诺认购,才决定跟投宏力能源项目,结果发现平台并没有实践诺言。

36kr的联合创始人随后针对宏力事件发布了回应,认为平台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强调自己会始终和投资人站在一起,同时认为,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网络融资方式,整个行业都存在不够规范、有待完善的地方。“下一步,我们仍将通过法律渠道,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尽量挽回投资人的可能损失。”

资讯平台做股权投资的尴尬就在这里,缺少专业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能力,信息披露和监督力不足,十分容易就被项目裹挟,主动或者被动的为项目背书,风险极高。这也反映了股权投资迅速发展背后的硬伤——打法律擦边球,专业性不足,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专业征信体系等等。

目前股权投资和众筹的相关监管细则还没有落地,各平台的存在和融资程序是否合法目前还不能确定,而且针对融资方信息的尽调和征信,是否足以专业到能够辨明信息真伪,也是一个问题,36kr们想要杀入这个领域,还要好好衡量自身专业度和风险把控能力。

36kr转型,最好还是做适合自己的专业的事

对于36kr来说,它搭建的资讯传递和创业界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在业界已经做得有口皆碑。过于迫切的“向钱看”,进军股权投资服务,其实并不是给自己做加分,一旦出现像是“宏力事件”这样的情况,反而是在大幅度的消耗原本多年辛苦建立的业界口碑和信誉。

在各路媒体的报道中,不少业内人士并不看好36kr在股权投资方面的转型探索,“36kr手伸的长了些,还是要客观单纯的做内容和资讯服务,专注一些,会更好。”

而且,从投资回报来看,目前股权众筹平台几乎还没有为投资人赚钱的案例,即使赚钱,也是十分个别的项目。对于财务目的的股权投资来说,回报周期相对比较长,并不是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投资品类。当普通人在平台长期投入,但是没有收益反馈回报,甚至血本无归时,就会找平台负责,平台的角色就会更加尴尬,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不会是一个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模式。

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36kr的转型之路还是要重新思考,做自己擅长的专业的事,有时候比追着钱和风口跑走得更远更快。

[潮起创始人,每篇评论在全网络平台覆盖300万人以上]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