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圈内有两篇文章流传比较广,一篇是《日单量缩水400万,滴滴估值将缩水100亿?》,说的是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后的3周之内,滴滴的日单量已经从1500万降到1100万,这意味着其日单量下降了近三成。那么,按此计算滴滴估值缩水100亿美元,仅剩下200多亿美元。

另外一篇文章具体标题忘记了,大意是《市值突破2490亿美元 腾讯实力超过阿里巴巴》,文章中提到腾讯在发布2016年2季度财报后,市值达到2490亿美元,已经超越阿里巴巴,腾讯综合实力成为中国互联网新的一哥。

从滴滴估值缩水100亿谈起:所谓高级的玩标题伎俩

这两篇文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发酵之后,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由此引发了很多网友对滴滴和阿里巴巴的唱衰声音。有朋友和我讨论,问我怎么看着两篇文章,我说这种类型的文章看起来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本质上还是所谓高级的玩弄标题和内容的小伎俩,能让普通网友信服。但,漏洞百出,很容易找到逻辑缺陷点。

在我看来,关于滴滴,虽然这几年估值一直在大幅度飙升,但在这个过程中订单量一直是高低起伏中实现增长的,即时没有收购优步中国,在大促期间订单飙涨,在大促过后回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运作。按照那篇文章的逻辑,文章换个企业,我们以阿里巴巴为例,在双11当天完成了800多亿交易额,然后11月13日只完成100亿交易额,我们就可以说《阿里双11过后订单暴跌85%,估值缩水2000亿美金》,如果是苏宁,标题就可以是《苏宁818过后订单大跌65% 估值不如暴风影音》。

事实上,在中国出行领域,神州也好,滴滴也好,易到也好都有波段高低峰,通过活动和促销,进进出出大量的用户,这样正好可以洗掉一些非目标用户,从而可以更专注的为目标用户服务。而如果不进行促销,要想洗掉几亿的非目标客户,没有10---20年完不成。

我说过很多次,对滴滴和神州这种公司进行估值的核心因素是:没有他们之前,市场的需求有多大? 很显然,及时没有这些公司,中国每年也有几百几千亿次的出租车、地铁、大巴、火车、飞机、公交等等出行,现在他们进去这些出行市场,抢夺各自的份额,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估值就会不断提升。阶段性出现的订单或者交易额波段,可以进一步计算、调整运营策略,优化运营结构,为以后的服务提升大好基础。

我们再来说下阿里和腾讯这个比对,相比滴滴的估值缩水一案,阿里和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双擘,吸引的关注和目光以及涉及的利益体更多。在我看来,阿里巴巴和腾讯乃至你们认为走下坡路的百度,都是中国最顶级、最优秀的科技企业,他们的实力已经足够代表中国互联网走向世界。阿里巴巴和腾讯目前看来实力其实非常接近,今天你超我,明天我盘子一个小涨幅又超过你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就算某一方市值真的打开对方,但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个层级的公司来说,不能单纯的通过股价的走势和市值来判断两家公司的实力。

对于阿里来说现在这2400多亿美元的市值只是明面上上市的阿里巴巴,还没有没上市的支付宝、菜鸟物流等等优质资源加起来可能市值在4000--5000亿美元级别。同样对于腾讯来说,也只是明面上上市的腾讯控股,如果微信和游戏等业务单独拆分上市,每一个也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与此同时腾讯旗下也有诸多还未上市的优质资产。

所以现阶段我们没必要把腾讯和阿里非要分出个老大老二,这二者短期内都是行业领军企业。另外,我们在衡量企业实力也不能单纯的看体量或者收入规模,比如联想一年的收入规模是3000亿人民币左右,超过BAT总和,但是联想的市值只有几百亿港币,不及bat的零头,这是因为资本市场认为联想代表的过去的产业发展中心,而bat代表的是现在乃至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心。Bat每创造的一毛钱利润,含金量要高于联想。而且bat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帮助行业无数的企业和个人提升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点时间,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某某APP用户突破某某亿 估值达到XX亿美元”,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用户规模来衡量估值的错误算法。腾讯2004年用户量为4亿左右,市值换算美元是10亿左右,日前腾讯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腾讯用户量也没超过10亿,按此估算市值应该为20--30亿美元左右,但实际腾讯市值超过2400亿美元。与此同时,关于企业估值或市值,我们也不能简单把业务和市值比例做计算。腾讯2013年到现在收入增加一倍,市值增长2倍以上。阿里同样业务快速增长,现在市值距离高峰期却跌了30%。

总之,研读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历程,我们应该少关注每天起起伏伏的所谓估值或者市值,多关注企业模式变革背后带来的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文章TAG:标题  估值  滴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