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内车企逐渐意识到出行的趋势,长城和长安、江淮、东风汽车等传统汽车厂商分别成立了共享出行公司,这些传统汽车厂商造车是优势,所以大都同时瞄准了分时租赁和网约车这两条赛道。

出行是刚需,正是因为网约车这种新型出行方式提升了大众的出行频率,所以先后有不少传统制造厂商进入网约车市场。从传统车企纷纷选择了与滴滴不一样的B2C 模式可以看出,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市场仍然没有完全释放,高品质的出行服务或将会成为主流。

今年交通部部长李小鹏在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安全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对网约车发展的态度是积极支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趋利避害,包容审慎,守住底线。

从政府对网约车行业的态度上来说,安全至上,服务为主。这对网约车行业来说,是最好的时代。竞争者的不断加入,网约车司机利益有保证,监管力度不松懈,乘客出行安全有保障。网约车正在加速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对滴滴等出行公司来说,可以规范发展,聚焦资源整合。

有为而不妄为,相地利而为

网约车诞生之初,烧钱补贴是各大网约车公司迅速占领市场最有效、直接的办法。烧钱补贴能够迅速教育市场,通过大幅优惠可以迅速获得用户青睐,同时高额补贴可以迅速拉拢司机。在发展初期,因为监管制度无法迅速跟进,司机信息审查不完善,为安全埋下了隐患。

自2015年2月滴滴、快的宣布战略合并后,为了对抗另外一个竞争对手Uber,滴滴开始了蒙眼狂奔,2015年先是在多个一二线城市上线公益性搭车服务,又上线顺风车服务,后进行品牌升级。

据《2014年移动出行白皮书》数据显示,85.5%的乘客表示,在节约打车费、降低等候时间的前提下,愿通过打车软件进行拼车。程维在一些演讲中也表达了推出拼车业务的初衷是满足用户需求,“便宜”是说服用户的关键。滴滴顺风车正是在此背景下于2015年6月1日上线。

据有关数据显示称,2017年仅仅只是“顺风车”业务的抽成,就给滴滴公司带来了8亿元的营收。在顺风顺水发展了三年后,两大顺风车事故成为滴滴口碑滑铁卢的导火索,引起全社会关注,其产品业务模式和产品设计逻辑饱受质疑。究其原因是顺风车以暧昧的异性社交作噱头,给陌生人拼车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从滴滴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烧钱补贴,整合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等多种业务,升级品牌,还是在顺风车夹带社交功能,目的都是为了开疆拓土,在高速发展中,只关心业绩、营收,却没有守住安全底线,忽略了产品设计逻辑,最终被人诟病。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滴滴  IPO  口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