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公子 来源 | 周观新金融
金融科技公司是科技公司吗?
史上最贵的一只蚂蚁,终于要过会了。这几乎是全民关注的一场IPO,区别在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IPO前夜,关乎蚂蚁的估值、更名等讨论不绝于耳。最高频的疑问,无非是姓“金”还是姓“科”?着急下结论并没有意义。但有目共睹的是,改叫蚂蚁科技是事实,赚着金融业务的钱起家,也是事实。
Part 1
金融宝藏里的糖与鞭
从2004年的支付宝起步,蚂蚁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金融的风口。
早在只有支付宝的时代,蚂蚁就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并多次向外界表达过要颠覆传统金融机构的豪言壮语。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虽然市场上的货币基金多如牛毛。便经历过限额转入转出等监管风波,收益率长期破2%,跑输同类活期产品,余额宝依然是用户的心头好。
由此可见,余额宝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产品本身。尤其是在2014年,二维码支付横空出世之后,余额宝在高峰期的规模与四大行存款规模,足以比肩。然而货币基金虽然风险系数低,但不能与存款相提并论,监管随后给出了限额令,以防规模迅速过大聚集的流动性风险。
当然,这些小插曲并未真正影响蚂蚁,借助支付入口成功赶上信用支付产品和现金贷浪潮,蚂蚁的“花呗”和“借呗”规模在刚成立的几年内狂飙。而在规模狂飙之下,蚂蚁商诚小贷(花呗融资服务提供方)总资产规模之所以能在2017年之前都保持相对稳定的数值,原因是资产证券化后,贷款资产得以出表。而资产出表后,表内贷款转换为现金,小贷公司得以继续放贷并形成新的基础资产发行ABS,又可以再次出表。2017年,信贷ABS发行规模井喷,蚂蚁发行规模碾压同期的商业银行。
很快,2017年底,监管就着手整顿现金贷和互联网小贷,要求将小贷公司的ABS等表外资产纳入表内统一监管,以防止通过ABS循环滚动,变相放大小贷公司经营杠杆。在此之后,蚂蚁多次为旗下小贷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旗下两家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一度超过旗下网商银行。
类似上述与监管“捉迷藏”的历史不一一细数,在快速发展与博弈的过程中,蚂蚁陆续取得了多个细分领域的牌照,就连消费金融牌照,也在IPO前夜收入囊中。数年过去,蚂蚁距离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不过一步之遥。
然而,监管其实早就对非金融公司控股金控集团的交叉风险有所警觉。去年7月26日,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剑指“非金融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盲目向金融业扩张,存在监管真空”的现状。就在该征求意见稿发布的五天后,
文章TAG:估值 公司 科技 蚂蚁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