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大、兑现周期短,字节跳动期权激励为何这么“急”?

范围大、兑现周期短,字节跳动期权激励为何这么“急”?

虚高估值悬疑下的期权激励,或只是一场虚张声势的游戏

小米在赴港IPO前,估值一度传出1000亿美元甚至1200美元,最终惨遭腰斩,以543亿美元踉跄上市。

没上市前,小米和几个资方可以随意吹嘘估值,但真正到了开放的资本市场上,还是要被打回原型。

在那段时间,小米反复与市场讨价还价,不断“退让”高傲的估值,在传出仅700亿美元估值时,交银国际等资深投资机构还出来泼冷水,直言“这个估值太高了”。

500亿美元多一点,是妥协再妥协的结果,也反映出前期的估值水分大了近一倍。

而从业务构成方式上看,字节跳动可能重蹈小米的覆辙。

众所周知,业界对小米估值要高还是低的争论,都集中在小米是否“互联网公司”上。而事实上,“互联网”或“硬件”只是表象,小米最大的麻烦是业务的单一化,导致资方最看重的发展的“可能性”受限,“一眼看到了底”。

在相关报告中,小米智能手机销售收入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70%以上,而其他类似广告、游戏等业务占比只有个位数。

讲不出多样性、丰富性的故事,是小米最大的麻烦,手握庞大的米粉群体,却没有转化能力。

这与字节跳动何其类似。

到目前为止,虽然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但字节跳动的营收结构可能比小米更极端,虽然没有公开数字,但从媒体报道中“由于广告业务增长速度低于预期,字节跳动2018年营收只达到预期范围下限,首次没有超过预期”可以看出,广告主宰了字节跳动的营收。

小米好歹还有30%以下的营收空间可以转圜,字节跳动就只剩下广告了。

这一切,都源于众所周知的流量转化困境,张一鸣不是没有想过要变,去年以来,电商等业务上场,今年还凑热闹上了社交,都是想要在流量上搞出多样性来,可惜到目前为止都没什么太大响动。

对资本市场而言,不会愿意看到一个仅仅因为中国广告市场放缓就面临几乎达不到预期的营收结果,比小米在营收上多样性更差的字节跳动,其自诩的估值能否得到认可是存在很大疑问的。

小米高估值惨遭腰斩,似乎情形更坏的字节跳动呢?不得而知。

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了IPO煞费苦心的字节跳动,在这个时候搞出年终奖换期权这档子事了。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期权  广告  营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