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二手交易市场规模一直未能做大?这和中国商业阶段性发展有很大关系,二个方面制约了早些年二手市场的活跃度。

第一,刚需消费带来的制约。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消费型经济等热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以2008年前后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十年来,中国经济模式从改开后的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在外向经济占据中国经济大头的前几十年,国人的消费大多数是刚需性消费,这一消费模式的特点是很难产生丰富的闲置物品。可以说,是消费型经济的转型的持续推进,商品消费的发达,为二手交易市场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土壤。

第二,线下多层级交易链条带来的制约。没有电商之前,将二手物品卖出去是个很不划算的买卖。例如曾经火遍大街小巷的钢盆换手机的小商贩,他们用极低的成本就将二手手机回收,苦于没有卖手机渠道的用户很多只能无奈的将手机换掉。在传统二手交易中,回收二手物品的“中间商”们拥有绝对的定价权,他们为了利益最大化会拼命地压价,而且通常线下二手交易涉及多层级的渠道,层层“盘剥”下,二手物品的价值被极大的“稀释”,回收价太便宜了,也是许多用户宁可丢掉二手物品,也懒得卖出去的原因。

消费升级带来的闲置物品指数增长,以及二手电商平台的发展为中国二手市场的交易带来新的破局点。二手闲置物品的刚需是永存的,对于学生或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以及收入一般的用户而言,购买二手闲置物品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二手物品作为非标商品,如何将二手物品标准化及如何在平台规则上做好对买家的保护,对释放这一需求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2018报告》显示,在调查问卷中,二手电商平台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于小于25岁人群占比38.22%,其次是31-41岁人群,占比31.21%,大于41岁人群占比为10.19%。数据中也证实,年轻人更喜欢二手闲置物品的交易。在二手车、二手奢侈品上,同样是年轻消费群体为主。

可以说,消费升级背景下的中国,二手交易市场未来拥有非常大的潜力。加之中国互联网AT两头巨兽的入场,会进一步加速这个节奏。

AT再现模式之争

二手交易并不是个神秘事,早在二手电商出现之前,各个城市里都有非常知名的跳蚤市场、旧物市集等区域,各个大学里几乎也都有跳蚤市场,用于满足大学生年轻群体进行闲置商品交换。但区域内的闲置物品数量有限,与实际的刚需性消费不匹配,以及线下二手回收对价格“压榨”到极限,导致许多人宁可把闲置的物品送给朋友或丢掉,也不想拿出去卖。货源的稀少,决定了传统二手交易的规模难以做大。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OTT  二手  卖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