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资本“战火”重燃,国内品牌”新秀“却被困围城

雀巢的咖啡业务在上半年实现有机增长11%,星巴克第三财季净营收同比增长78%至75亿美元,星巴克中国的收入同比增长45%,在两年内,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收入增长了23%。

以速溶为主的雀巢和现磨为主的星巴克在某种程度上本属于零和竞争关系,两家财报都表现的如此优异,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咖啡市场还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星巴克甚至把中国市场增长故事定位为“早期阶段”。

国内资本的投资反应也体现出了咖啡行业一片向好。

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美团、高瓴和红杉等资本纷纷加码咖啡市场。除了被众多巨头追捧的Tims,咖啡品牌M Stand更是获得了超5亿元的B轮融资,Seesaw也在近日宣布完成了过亿元A+轮融资。

除了被追捧的精品咖啡品牌新秀,几近破产的“老将”连咖啡也重整旗鼓,坚决不退出咖啡赛道。就连财务造假的瑞幸咖啡,也在今年获得了2.5亿美元的融资协议。

然而好赛道不一定会出现好企业,瑞幸声势浩大却依旧因无序扩张不得不走向财务造假这条不归路。在当下的“后瑞幸时代”,咖啡新势力又该如何讲出自己的新故事?

祛魅与赋新齐头并进,共同拓展行业边界

瑞幸的暴雷,虽然错失了国产品牌超越星巴克的契机,但也因为瑞幸的搅局使得国内咖啡行业的爆发提早出现。

瑞幸的失败也使得资本投资趋向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门店数量,提高单店盈利能力而非盲目扩张成为了咖啡品牌的具体表现。10家门店估值7亿人民币的M Stand就是投资倾向的最好表达。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王静瑛也表示,星巴克的战略重心将会转移,从过去十年里强调总收入的增长和吸引新顾客,转移到提供一流的门店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

瑞幸无节制扩张的模式不再发生,然而有利必有弊,过于追求精细化运作,也会丧失品牌扩张的速度以及规模化带来的规模效益。

但本次咖啡行业掀起的是风口而不是新浪潮,品牌们的野心不再是像瑞幸一样颠覆行业,其表现更像是在瑞幸和星巴克的市场教育下,在争夺新增量市场的同时扩宽咖啡行业的边界。

瑞幸的另一大功劳在于咖啡的祛魅,剥除星巴克们赋予给咖啡的高大上标签和光环,让咖啡回归到饮品的本质,从价格回归到价值的同时,引导消费者摒弃咖啡的空间属性,追求饮品的便利性。

在咖啡新秀中,Manner就是祛魅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模式跟瑞幸极其相似,小店面加上25元以下的低价模式,意在打造纯粹的咖啡。小而美为精,在瑞幸的市场教育以及星巴克的高价对比下,Manner乘着东风扶摇而上。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
下一篇